儒家倫理學治
試析論儒家倫理思想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孺家 倫理思想 影響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儒家倫理忠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的研究,闡述了儒家倫理思想對杜會的影響,對當今人們的倫理、道德觀的取向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注重人生、長于倫理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價值取向,它對于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構建、文化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基礎和骨架的作用。 一、倫理思想的萌芽 在上古神話中有三個重要特點:一是崇德不崇力;二是懲惡揚善;三是重天命而輕命運,這應該是中國倫理精神的某些基因。到了西周,周公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鑒,不僅創造性地提出了“德”的概念,而且明確主張在宗教方面“以德配天”,在政治方面“敬德保民”,在個人修養方面“以德為輔”的思想,并且把這種思想上升為文明社會的倫理政治秩序,即“周禮”。周人制禮的目的在于“別貴賤、序尊卑”,以保證“天無二口、士無二主、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以一治也。”(《禮記。喪服四判》)實行“親親”和“尊尊”,即一面貫徹血緣宗族原則,一面執行政治關系的等級原則,兩面結合起來就是依靠宗法血緣紐帶來維系由家及國的宗法社會政治結構的統治,為“禮”的形成奠定了粗略的基礎。 二、倫理思想的產生 春秋時期是“禮崩樂壞
一個失敗的儒家倫理思想反叛者——試析黑娃形象看陳忠實《白鹿原》對儒家倫理思想的演繹
論文摘要:儒家倫理思想從產生、發展、鼎盛到衰微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在這個漫長的演進過程中,儒家內部雖有各種紛爭,但它的教化倫理道德卻貫穿于學派各個時期的各種思想之中,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主導思想。儒家倫理思想講究的是仁愛、忠誠、和諧、人倫,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民族的責任和義務,將個人價值置于社會價值之中。強調人的素質修養,重視人的素質修煉和培養,教人為人處世。這種思想影響著我們的現實生活,同時在文學作品中得到體現。當代著名作家陳忠實的長篇小說《白鹿原》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就不同程度的在演繹著這種思想。論文關鍵詞:儒家倫理思想;黑娃形象;《白鹿原》一陳忠實的《白鹿原》是上個世紀80年代“文化尋根”精神的繼續。小說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塑造了一批令人悲哀而又使人同情的人物,他們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痛苦、孤寂、壓抑。在痛苦的磨礪下,他們失去了反抗和生存的能力,一步步被所謂的正義、仁義的傳統文化所吞噬,最后在無奈與痛苦之中掙扎著漸漸走向生命滅亡的終點,演繹出悲劇的人生。作品中貫穿著一種儒家倫理思想,這種思想經過千多年的發展,已內化為一種人為品格
關于淺論先秦儒家倫理思想塑造大學生道德情操模式的構建
論文關鍵詞:先秦儒家倫理思想大學生道德情操塑造論文摘要:從先秦儒家倫理思想的現實意蘊及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操塑造的內涵切入,分析了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操塑造的現狀,探討了先秦儒家倫理思想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操塑造的意義以及實現的模式。中國自古以來就以道德仁義作為維系社會的根本,尤其在先秦儒家倫理思想中體現最為明顯。它以“仁”、“義”、“禮”、“智”、“信”等范疇為核心內容的道德學說,集中體現了先秦時期的思想觀念。當代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尚的道德情操必不可少。本文從對先秦儒家倫理思想的現實意蘊及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操塑造的內涵切人,分析了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操塑造的現狀,探討了先秦儒家倫理思想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操塑造的意義及實現模式。一、先秦儒家倫理思想的現代意蘊先秦儒家倫理思想是指春秋戰國時期儒家關于協調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倫理關系的觀點和規范。“仁”是孔子學說中一個核心的、內涵十分豐富的倫理思想。粗略統計,《論語》中談及“仁”的地方有100多處。孔子一向嚴格要求自己,“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試析儒家倫理思想對我國社會利益調節的意義
論文關鍵詞儒家倫理思想利益問題調節論文內容提要社會利益問題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社會利益分配不均日益凸顯,社會利益問題調節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我國改革的成敗。先秦儒家最早對社會利益問題進行了探討,并始終處于中國幾千年文明的主流地位,先秦儒家倫理思想對于我國當下社會利益的調節具有積極的意義。馬克思曾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個人或集團為了追求更好的生存發展條件而紛紛傾向謀求更大的利益,而利益在一定條件和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如果缺乏相關的因素制約和協調,那么利益矛盾將不可避免。如何調節利益矛盾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了,儒家思想倡導人們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要堅持見利思義,以義為上的原則,這也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儒家思想尤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吸收其積極合理的成分具有重要的意義。一、當前我國的社會利益問題中國改革開放已經30年了,在物質領域和精神領域帶給人們極大的享受。但是讓人興奮的同時也讓人充滿了不少的憂慮,生態失衡、貧富差距懸殊、社會不公平、人情關系淡漠、富人不仁……
淺談論儒家倫理思想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孺家 倫理思想 影響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儒家倫理忠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的研究,闡述了儒家倫理思想對杜會的影響,對當今人們的倫理、道德觀的取向有一定的導向作用。注重人生、長于倫理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價值取向,它對于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構建、文化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基礎和骨架的作用。一、倫理思想的萌芽在上古神話中有三個重要特點:一是崇德不崇力;二是懲惡揚善;三是重天命而輕命運,這應該是中國倫理精神的某些基因。到了西周,周公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鑒,不僅創造性地提出了“德”的概念,而且明確主張在宗教方面“以德配天”,在政治方面“敬德保民”,在個人修養方面“以德為輔”的思想,并且把這種思想上升為文明社會的倫理政治秩序,即“周禮”。周人制禮的目的在于“別貴賤、序尊卑”,以保證“天無二口、士無二主、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以一治也。”(《禮記。喪服四判》)實行“親親”和“尊尊”,即一面貫徹血緣宗族原則,一面執行政治關系的等級原則,兩面結合起來就是依靠宗法血緣紐帶來維系由家及國的宗法社會政治結構的統治,為“禮”的形成奠定了粗略的
淺談儒家倫理思想對和諧社會建設的當代價值
論文關鍵詞:儒家倫理思想;和諧;價值論文摘要:“和諧”的人文情懷和倫理追求在儒家倫理思想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儒家倫理所蘊含的和諧思想在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自身的和諧方面都有所體現。在古代,這一思想體系對于培育和塑造中華民族精神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今天,儒家關于“和諧”的倫理意蘊對于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同樣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借鑒價值。每一個民族和國家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都會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倫理思想與文化傳統。五千年來,中華民族以其獨特的辯證思維和哲理智慧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倫理思想文化。其中,追求和倡導“和諧”便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毋庸置疑,對于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并且一直占據主導和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來說,無論是從它所闡述的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抑或是從它所追求的個人內在修養,還是從它所倡導的人際交往倫理上來看,都無不滲透著“和諧”思想。因而,“和諧”的人文情懷和倫理追求成為儒家倫理思想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古代,這一倫理思想對于培育和塑造中華民族精神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今天,儒家
解讀儒家倫理思想與現代企業經營方程式
華人企業家活動在世界各地,面對的是具有各種文化背景因而體現不同管理風格的對手。華商若想在世界商潮中一展身手,傲視同儕,除了掌握西方的經營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之外,也必須擁有自己的“秘密武器”,形成華商即“現代儒商”的管理精神。眾所周知,儒家倫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仁義禮智信”,對此,我們必須從現代經營管理的角度去詮解,就會發現“仁義禮智信”不僅是倫理之道,而且也是經營管理之道。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企業怎樣才能提高其自身的凝聚力和競爭力,如何在市場上贏得公眾的信賴和贊譽,以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這固然需要從許多方面加以努力,但不容忽視的是,吸取儒家倫理思想之精華來搞好企業經營管理,則是贏得優勢、謀求發展,走向輝煌的關鍵一招,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重視和關注!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現代企業不再是孤立的封閉體,而是一個與社會各界公眾有著密切聯系的開放系統,企業的興衰存亡有賴于其在市場上的形象,那么從廣義上來說,企業形象是企業倫理文化在與外界公眾交往中的表現,理想的企業形象應該是“仁義禮智信”統一體,規范著企業行為準則。“失之毫厘,謬以千
儒家倫理思想與企業職業道德
【摘要】儒家倫理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批判繼承儒家倫理思想的精華及合理成分,如仁愛、和諧、尚義、誠信等精神,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加強新時期企業職業道德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仁愛;和諧;尚義;誠信 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中華民族文化進步和發展的重要條件。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儒家倫理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批判繼承儒家倫理思想的精華及合理成分,如仁愛、和諧、尚義、誠信等精神,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加強新時期企業職業道德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儒家倫理思想貴“仁” 儒家倫理道德的基本核心是“仁愛”。儒家把“仁”概括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則,認為其他的具體道德準則都是由“仁”衍生出來的,這種“仁”的根本含義就是愛人。孔子要求人與人之間要充滿愛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強調對人要溫、良、恭、儉、讓。孟子繼承孔子的“
略論儒家倫理的話語表達之特征
摘要:儒家倫理話語所表達的主要內容為倫理體驗;其表達方式主要有語錄、注經以及評述歷史和時事等,表現出某種“解釋學”的特征;其話語蘊涵著一種根植于“意象”思維的倫理思考方式,其取向是注重直觀和綜合把握,力求引導和激發主體自身的體悟。儒家倫理的這種理論形態與當代倫理學的理論表達方式是相容的,具有有效應答當代倫理問題的潛力。這對于思考“儒家倫理的現代轉化”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關鍵詞:儒家倫理;話語表達;特征 倫理學是關于生活實踐的學問。一種有效的倫理學理論必有其相應渠道,以與生活實踐相通。作為這一渠道的基本組成部分,倫理話語是否合理有效,直接關系著倫理理論的現實生命力。 在當代中國,各種倫理話語競相興起。在此背景下,考問儒家倫理話語能否有效地介入當代中國的倫理問題尤顯必要。本文將從思想內容、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三方面來考察儒家倫理話語的特征,并簡要說明其現實意義。 一 就思想內容看,儒家倫理話語主要圍繞倫理“體驗”而展開。“體”即身體力行,于“行中見知”,“驗”意味著對生活實踐的各種關系進行反思和評判。《論語》開篇說: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
儒家倫理話語所表達的主要內容為倫理體驗
倫理學是關于生活實踐的學問。一種有效的倫理學理論必有其相應渠道,以與生活實踐相通。作為這一渠道的基本組成部分,倫理話語是否合理有效,直接關系著倫理理論的現實生命力。在當代中國,各種倫理話語競相興起。在此背景下,考問儒家倫理話語能否有效地介入當代中國的倫理問題尤顯必要。本文將從思想內容、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三方面來考察儒家倫理話語的特征,并簡要說明其現實意義。一就思想內容看,儒家倫理話語主要圍繞倫理“體驗”而展開。“體”即身體力行,于“行中見知”,“驗”意味著對生活實踐的各種關系進行反思和評判。《論語》開篇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和“習”的對象主要指“禮”“禮”代表著社會共同體的價值,它以歷史文化傳統的形式,凝聚著先覺者的倫理體驗。可以說,第一個反問講的是自我的倫理體驗:“學”與“習”相長,可理解為自我與先覺者之間倫理體驗的交流,其目的在于實現價值自覺與共同體價值間的溝通。第二個反問講的是主體間倫理體驗的交流,它以面對面的方式進行,體驗活動的中心不
論網絡文明公民的塑造對儒家倫理思想的借鑒
網絡走進千家萬戶得到廣泛應用,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的道德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網絡社會的正常發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些問題產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網絡公民道德素質的低下。網絡公民的道德素質關系到網絡整體的道德水平與網絡道德秩序,所以網絡道德建設首要的任務是加強網絡公民的道德修養,塑造網絡文明公民。儒家倫理作為中國傳統的倫理文化,歷經兩千余年,其中蘊含的一些光輝思想在現代仍極具價值,尤其是在道德修養方面,在現代仍具有生命力,可以為網絡理想人格的建立及加強網絡公民的道德修養提供借鑒。一、網絡文明公民塑造對儒家道德理想人格的借鑒網絡道德建設的目的在于塑造健全的網絡人格,即網絡文明公民。網絡社會雖然是虛擬的社會,但如現實社會一樣網絡社會也需要良好的秩序才能正常運轉,這需要網絡公民們講究網絡文明,成為網絡文明公民。網絡理想人格是新型的理想人格,既不是完全延續傳統人格,也不是全盤拋棄,可以批判吸收儒家理想人格的精華,結合網絡的特點及時代的需要塑造出既有強烈時代性,適應網絡的特點、規律,又具有廣泛性,可以調動大多數人的積極性的理想人格。</
儒學如何向我們敞開?——評《儒家倫理爭鳴集》
當儒家“倫理”被我們以目前的方式做喋喋不休的爭論時,透顯的卻是儒學和中國歷史-傳統-文化的近代境遇。由于列強入侵,振興失敗,國勢日衰,到甲午五四之際,部分精英喪失了民族自信,從而掀起反古思潮和運動,到五四時期發展到極致,到文革時期走向極端,至今未絕。中華民族幾乎被連根拔起,至今未著地。隨著國際大氣候的變化,反古思潮時時翻新。西方學界正在熱切追蹤全球普遍倫理,國內雖然總是晚幾步,卻也有人聞風而動,起來指責儒家倫理,從而引發了有關儒家倫理的爭論。這場爭論,首先由儒家的反對者挑起,本文稱之為正方。為儒家不平則鳴的回擊者,本文稱之為反方(另外還有中立方),雙方以“親親互隱”為中心,展開爭論。這場爭論中的主要文章,被收入郭齊勇主編的《儒家倫理爭鳴集——以“親親互隱”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本文凡引該書,隨文注明作者姓名,再加“文”字表示該作者的文章,如果需要,則加注該書頁碼)。本文就該書表現出來的問題,尤其是我們如何對待儒學,如何讓儒學向我們敞開作一評論。正方的目的是回到生活,以自己的理論解釋生活問題。那么,正方一定有這樣的生活出發點:
美德與規則的統一——兼評儒家倫理是美德倫理的觀點
內容摘要:盡管儒家倫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強調了品格的塑造和個體美德的培養,但是儒家倫理并不像一些西方儒學家所認為的那樣,是一種美德倫理學的類型。相反,儒家倫理是一種整合了美德與規則于一體的倫理學說。這不僅可以顯示出儒家倫理對道德理解的獨特方式,也有助于我們全面理解儒家倫理對當代西方道德哲學在建構一種完善道德理論上可能做出的貢獻。關鍵詞:儒家倫理 美德倫理 規則倫理在過去的幾十年,當代西方哲學家對美德倫理表現了極大的興趣。在美德倫理復興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儒學家認為,儒家倫理在其發展的漫長歷史上,都強調了品格的塑造和個體美德的培養。因此把儒家倫理視為美德倫理似乎是恰當的。盡管儒家倫理與西方美德倫理具有某些相似點,但是儒家倫理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美德倫理學。把儒家倫理視為美德倫理并不能揭示其獨特的特征。相反,如果把儒家倫理視為一種美德與規則統一的倫理學類型,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儒家倫理對道德理解的獨特角度,而且有助于我們理解儒家倫理對當代美德倫理與規則倫理之間的爭論可能做出的貢獻。從歷史上看,對美德的哲學研究具有相當長的歷史。這可以追溯到古希臘
試論儒家倫理下的中小企業管理
[摘要] 儒家倫理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儒家文化在中國的中小企業管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它在增強信任,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團隊凝聚力的同時也增加了企業主經營管理中的道德風險、關系成本和人情成本。[關鍵詞] 儒家倫理 中小企業 成本建國以來,我國對中小企業的界定先后經過了幾次調整,這些界定或以職工人數,或以年綜合生產能力,或以固定資產規模為劃分標準,但最終仍不能令人信服。這里的中小企業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于大企業而言的。一、引言近兩個月來,筆者利用訪談的形式調查了身邊的10位中小企業的企業主,訪談內容涉及到思想觀念、經營動力和目標、管理下屬,以及與合伙人相處等問題。經過調查訪談發現,雖然這些企業主們來自全國不同的地域,都沒有宗教信仰,但其均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響。在經營企業的動力和目標上,除1人有自己明確的經濟目標外,其他9人的目標都處于不斷變動之中,但所有的人都信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理念,認為應由己及人地做出貢獻,最后盡可能地幫助社會和國家。(如圖1)在10個樣本公司中,有5個公司
儒家倫理政治與保守政治模式的建構
提要:本文認為 ,中國傳統的政治模式是保守的政治模式。這一模式來源于早期儒家對于倫理政治的設計。這一模式的基點有三 :推崇傳統 ,以傳統作為倫理政治的原型 ;道法自然 ,以宗法血緣的自然秩序建構倫理政治秩序 ;以精英和大眾分割形成的維護穩定的二元社會結構。對早期儒家倫理政治建構來說 ,在一種以保守宗法制的制度安排和價值觀眾氛圍中生活的思想家們 ,自然具有“先天的”保守傾向。同時 ,以對夏商周的消逝歷史追溯、以對傳說時代的神話的歷史轉化來建構其倫理政治體系的思想家來講 ,保守傾向只會被強化。加之這種倫理政治的構思 ,原則上是以對倫理修為的外推感召的推崇為核心的 ,倫理政治設計 ,盡管都承認“應天革命”的正當性 ,但在一般的社會主張方面 ,則都對現存社會秩序進行改良式的加固。并以傳統優位、倫理感化為社會導向 ,由此還凸現出倫理政治要求的精英社會特質。(一 )推崇傳統 :以消逝歷史的挖掘組成倫理政治的原型孔孟荀董四位早期儒家思想家來講 ,倫理政治的建構 ,并不是一個純粹思辨的理論創造活動 ,而是他們對歷史的一種理解方式。從孔子以仁說禮的關涉結構
儒家倫理中“仁”的模式與現代公民意識
摘 要:儒家倫理中“仁”的模式本于人性人情人心之常,從家道之仁、政道之仁與為人之仁,儒家倫理中的“仁”成了一種外在的道德原則規范。從其文化屬性來分析,從禮樂社會、家族社會到宗法社會,儒家倫理中“仁”的模式的本土性體現為,它與傳統中國專制社會的特點緊密相關。而從其精神蘊含上來分析,儒家倫理中“仁”的模式順應的是一種等級制安排的差序格局。因緣于儒家倫理中“仁”的模式的諸因子并不全然構成現代公民意識的“善”,儒家倫理中“仁”的模式與現代公民意識并不相契合。要推究現代公民意識的地緣性,就必須研究與其相匹配的公民倫理的精神土壤。關鍵詞:儒家倫理;仁;現代公民意識;公民倫理Abstract:The pattern of “benevolence” of Confucianist ethics was derived from common human character,emotion and sociableness,varying into benevolence in household,government and behaviour as a syste
應當如何對待儒家倫理?——《儒家倫理爭鳴集》讀后感
如何理解和看待在歷史上和今天都對現實生活發揮著重大影響的儒家倫理,是一百多年來人們頗為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自從我在《哲學研究》2002年第2期發表“美德還是腐敗”一文(以下簡稱“美文”)、指出儒家倫理的血親情理精神具有滋生腐敗的負面效應后,在學術界也引發了一場熱烈討論。最近出版的《儒家倫理爭鳴集》一書,收錄了許多或直接或間接地批評我的這一見解的文章。拜讀之后,覺得其中有兩個重要的問題關涉到對待儒家倫理的根本態度,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現實意義,與紙媒和網絡上某個試圖為孔子不懂用電腦辯護、卻又掉頭分析“亂倫”與“通奸”哪個應當不按尋常治罪、因此顯得極其“無價”、所以強烈要求別人回應的帖子不同,因此想在這里做出一些回應,以就教于批評者和學術界。無需細說,幾乎所有的批評者都不同意我把舜的兩個舉動判為腐敗;其中,郭齊勇、楊澤波等論者提出的一條基本理由就是:我的判定依據的是當代人的道德準則、我國的現行法律乃至當代西方的法理精神,因而有違于哲學研究中的歷史性原則(13-15、95-97、112-114頁),幾乎有點兒像是指責孔子不懂用電腦、孟子不會發帖子、莊子沒有做回應一樣
傳統·普遍性·現代化——讀《儒家倫理爭鳴集》并對雙方分歧的再反思
內容摘要:學界關于儒家親情倫理的爭論主要可以劃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對儒家倫理的評價問題,分歧主要表現在對傳統的不同心態上;第二層次則是儒家倫理有無普遍性蘊涵與現實意義的問題,其分歧主要在于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不同的智慧形態與研究進路上。此外,對中西文化的不同取資、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不同選擇,則既構成了這一爭論的根本原因,同時也是這一爭論的根本意義之所在。新世紀之初,學界發生了一場關于儒家倫理的大爭論,其起因主要源于劉清平對儒家親情倫理的批評。批評儒家倫理是劉清平先生的一貫立場 ,但此次批評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在腐敗日益成為國人關注焦點的條件下,將其與儒家的經典相聯系,認為儒學自形成起便包含著腐敗的基因。劉清平的這一批評實際上是20世紀反傳統思潮的繼續,但其批評的具體內容則具有“與時偕行“的特點。比如說,當現實需要反復辟的時候,儒家(孔子)就是”復辟狂“,當需要反保守的時候,儒家又是保守思想的典型代表,所以,當需要反腐敗時,儒家理所當然地就是腐敗的“始作俑者”。劉文的這一批評馬上激起了郭齊勇先生的反對,所以,他也在同一刊物(《哲學研究》)上撰文對儒家倫理進行辯解,并批
近年來儒家倫理論戰述評——腐敗之源還是德性之端
摘 要:近五年來,人文學界圍繞儒家倫理是腐敗之源還是德性之端的問題發生了一場論戰。持前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儒家倫理,特別是愛有等差觀念,是儒家倫理學中最荒誕、最黑暗的思想;儒家倫理根本不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儒家倫理應為現實生活中某些屢見不鮮的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承擔責任。持后種觀點的學者則從文獻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哲學、方法學乃至比較文化學等角度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回應。這場論戰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歷次中西文化論戰的繼續,以其主流話語由以往的“全盤西化”、“全盤反傳統”轉變為對于傳統的“了解之同情”和“溫情與敬意”,表現出嶄新的時代特色,因而將成為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關鍵詞:儒家倫理;親親互隱;腐敗;特殊性與普遍性2000年4月,劉清平發表《論孔孟儒學的血親團體性特征》。該文認為,孔孟儒學的基本精神是以血親團體性作為人的一切活動能夠成為正當合理的根本原因;基于這一特征,儒家不僅“會失去誠實正直的個體性品格,而且也會失去遵紀守法的社會性公德”,[1](P866)“結果是僅僅落入徇情枉法和任人唯親的血親團體性之中”;[1](P867)孔孟“推
公民倫理與儒家倫理
[提要] 日常生活的角色是我們生來就自然地承擔著的;公民的地位以及我們作為公民的相互關系乃通過社會的法律體系而確定。倫理的關系都是個別的、獨特的;公民的關系則是一般的、無差別的。這兩者的倫理因而在理性的話語里具有有意義的區別,而不是直接相互等同的。儒家倫理本于一種對日常生活倫理與公共生活倫理這兩者間的直通(等同)性的理解。作為一種超越的倫理學,心性儒學展示給我們一種關于宇宙、人生的根本關聯性的全備的哲學觀,是一種偉大深厚的精神資源。但由于以人性是簡單而澄明的這樣一個有問題的人性假定為前提并具有強烈的精英主義傾向,它不適合直接引導公共生活的規則。制度儒學與日用儒學亦以家庭(家族)生活與國家(政治)生活同質這一有問題的假定為基礎,認為后者可以如前者一樣建立于成員的自然的不平等地位上。作為有效性要求,公民倫理只在我們面對同陌生人的關系,并且把他(們)當作與我們同等的公民而相互對待時才存在。公民倫理不是直接地由日常生活倫理引申的。它的健全發展取決于我們把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恰當地相互區分,并且在公共生活事務方面形成好的道德習慣。[關鍵詞] 公民倫理 儒家倫理 日常生活 公共生
道德理想主義與倫理中心主義:儒家倫理的雙旋結構
摘要:儒家倫理是道德理想主義與倫理中心主義的結合體。前者是儒家倫理具有永恒價值的部分,后者是儒家倫理面臨現代挑戰的導因。在現代情景中,有條件地發揚道德理想主義使得儒家倫理具有了某種現代價值,而告別倫理中心主義的時代吁求又要求重構儒家的社會政治倫理規則。儒家的現代命運因此需要分析地而不是籠統地看待。關鍵詞:儒家倫理;道德理想主義;倫理中心主義;雙旋結構自近代以來,儒家倫理的反思,成為中國思想界最引人注目的一道學術文化景觀。翻檢一下近代以來中國思想史研究的主要文獻,可以發現在儒家倫理的構成與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相關性分析主題下面,浩如煙海般的研究成果。但是,就這種研究的結構分類來講,則并不是令人滿意的二元對詰式的論述:要么儒家倫理因為其道德理想主義有益于現代化,因此值得為之辯護。要么儒家倫理因為其倫理中心主義有礙于現代化,因此必須批判。辯護是捍衛性的,批判是拒斥性的。但是,從儒家倫理的歷史構成與現實的可能影響而言,這種研究進路都是值得再檢討的。本文正是在意圖突破這種二元對詰思維的基礎上,對于儒家倫理的雙旋式結構——道德理想主義與倫理中心主義,在貫通的基點上進
儒家倫理的雙旋結構[上]
自近代以來,儒家倫理的反思,成為中國思想界最引人注目的一道學術文化景觀。翻檢一下近代以來中國思想史研究的主要文獻,可以發現在儒家倫理的構成與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相關性分析主題下面,浩如煙海般的研究成果。但是,就這種研究的結構分類來講,則并不是令人滿意的二元對詰式的論述:要么儒家倫理因為其道德理想主義有益于現代化,因此值得為之辯護。要么儒家倫理因為其倫理中心主義有礙于現代化,因此必須批判。辯護是捍衛性的,批判是拒斥性的。但是,從儒家倫理的歷史構成與現實的可能影響而言,這種研究進路都是值得再檢討的。本文正是在意圖突破這種二元對詰思維的基礎上,對于儒家倫理的雙旋式結構[1]--道德理想主義與倫理中心主義,在貫通的基點上進行分別的分析。從而將儒家倫理的內涵作適當的分割,將其具有現代性的道德理想主義加以張揚,而對其從消極的一面影響古典中國歷史進程的倫理中心主義加以摒棄。一、兩種傾向這種分解,當然需要建立在對于儒家倫理的近代分析加以清理的基礎上。這是因為,近代以來對于儒家倫理的分析,已經形成了某種支配人們對待儒家思想的慣性思維。不清理這種慣性思維,就不足以促使人們形
儒家倫理的雙旋結構[下]
因此,如果我們要在現代性的背景中對于儒家倫理的雙旋結構進行再討論的話,我們主要的精力恐怕應當放在對于道德理想主義所具有的現代性蘊涵的清理上面。如此,我們才可以明白,1950年馮友蘭提出的“抽象繼承法”的著眼點,也許正是落在這一方面。而唐君毅提出的中華文化的“靈魂自植”,也許只有在這一思維路向上尋找到合理的根據。這種分解基礎上對待儒家倫理的思想遺產,在現代思想史上,正形成為具有共識性的見解。牟宗三提出的“道德理想主義”這一具有他的獨特含義的概念,就正是一種基于在現代性背景中重建道德理想主義的智性嘗試。[13]從道德的理想主義的視角看儒家倫理,儒家倫理確實不僅具有著現代性的義涵、甚至具有永恒存在的價值。這是因為,其一,道德的理想主義乃是一種基于“道德心”的理想主義。之所以說基于道德心的理想主義具有現代性價值,就是因為“一切言論與行動,個人的,或社會的,如要成為有價值的或具有理想意義的,皆必須依據此原意的理想而成為有價值的,成為具有理想意義的。”[14]人的尊嚴與價值皆依托于他的一顆活潑潑的道德心--一顆“生動活潑沭惕惻隱的仁心”。它是好善惡惡、為善去惡的根據。這對于任何
儒家倫理理論的類型學分析
本文運用類型學 (typology)的方法 ,分析儒家倫理理論的結構與功能。嘗試說明 ,儒家倫理能否在工業化進程中發揮應有作用。由于它要受兩方面條件的制約 ,即受制于它既有的類型學規定性 ,又受制于它在類型上能否完成由傳統到現代的轉換。由此凸顯一個結論 ,作為典型的規范倫理學的儒家倫理 ,要實現保其規范“人應當做什么”的功能 ,并同時發生調節現代管理過程中人——事 ,人——人關系的能量 ,是必須經過解構和重構的時代整合的。一、問題緣起 :從要素分析到類型分析儒家倫理推動或阻礙現代化的要素分析 (elementary analysis)是分析評估儒家倫理的主流研究取向 ,這種要素分析 ,是一種將儒家倫理構成因素——拆解開來 ,作為單獨的社會因子對待 ,并據此觀察它的社會功能的研究方式。在方法的基調上 ,則表現為將這些拆解開來的倫理因子與西方倫理中相似的因子加以對照 ,再將二者在社會運作中的相似作用加以類比認證 ,最后判斷這些因子對社會進程的推動與阻礙作用 ,并由此推斷整個儒家倫理理論的功能如何及作用大小。無疑 ,要素分析對增進人們的儒家倫理的微觀認識有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