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史文
關于論中國現代文學教學中的“史料”與“史見”問題
[摘 要] 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引導學生培養合理、科學的文學史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史料”的選擇、提取、介紹和自身對文學事件、現象、作家作品所形成的“史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文學史的認知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學史觀。對“史料”的講解應力求客觀、翔實、全面,盡量回歸文學史本身,而“史見”的發揮應做到“論從史出”,平情議論,既闡釋自己對于文學史的“一家之言”,又以謙虛、真誠的態度引進其他“史見”,引導學生在獨立分析的基礎上形成科學、合理的文學史觀。 [關鍵詞] 中國現代文學 教學 文學史觀 史料 史見 中國現代文學課程作為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其課堂教學目標在于通過描述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進程和規律,呈現現代文學思潮運動及各類文體的發展脈絡,講析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以提高學生分析鑒賞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的水平,并培養學生認知與評價文學史的能力。而無論是作家作品的講解和分析,還是文學思潮與運動的梳理和評價,都依托于教師對于“史料”的處理和其“史見”的闡釋,并從而影響到學生文學史觀的形成。因此,在中國現代文學的課堂教學中,科學
怎樣重寫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
國內的各種中國現代文學史大都不像“史”,因為它們缺少“史”的基本要素即明晰的邏輯—歷史的線索?!拔母铩鼻暗闹袊F代文學史是革命文學史,抹殺了非革命文學的思潮、流派、作家的存在;而且以革命史為線索展開,文學史僅僅是它的派生物,導致文學沒有自己的“歷史”。改革開放以后,逐步擺脫了單一的革命文學史敘述,包容了其他文學思潮、流派、作家,但仍然不太像“史”。這主要在于沒有揭示各種文學思潮的性質以及演變的內因,而僅僅對文學現象進行描述并且在時間上排列。有鑒于此,我認為應該運用現代性理論來重新規定各種文學思潮的性質、解釋現代中國文學思潮的流變,進而重新書寫現代中國文學的歷史。文學思潮是文學史的基本單位,文學史不是作家作品按照年代、朝代順序的排列,而是文學思潮的發生、發展、消亡以及轉變、替代的歷史;只有文學思潮的演變才揭示了文學的共時性與歷時性。因此,寫作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就具有了重寫文學史的意義。寫作現代中國文學思潮史有很多困難,首先就是理論上的障礙,造成文學思潮史的研究混亂不堪。在中國的文學理論語境中,文學思潮概念來自前蘇聯,是附屬于“創作方法”論的。蘇聯文學理論認為,有兩種基
關于“大眾”在中國現代文學主流中的歷史涵義
世界性民主觀念的普及,使大眾登上了歷史的前臺,在馴服少數人的強權時,因為歷史的機緣,大眾又形成了新的強權,“人多勢眾的原則似乎成了惟一的歷史法則”。①在文學領域里“大眾”同樣樹立起了自己的權威,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20世紀文學的烏托邦就是建立在“大眾”基礎上的。從“小說界革命”到新中國文學的文學主流,以“大眾”的名義,文學在革命和政治的語境里膨脹,“大眾”就像一個幽靈,其巨大的身影覆蓋了中國現代文學史發展的歷史場景?!按蟊姟钡乃负退c文學之間的關聯其實是流動模糊的,而正是這一模糊性為文學的向外膨脹提供了巨大的空間?!按蟊姟痹谥袊膶W中地位的確立是一個歷史的過程,簡單的概括就是“文學的大眾化”,文學大眾化運動興起于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后來進一步發展而被體制化,實際上,文學大眾化已經在20世紀初新文學的源頭埋下了它的種子。過去從雅俗之辯和文學功利性等角度,研究者對文學大眾化現象表示了足夠的關注,本文不拘泥于討論“文藝大眾化”的特定文學現象,而試圖從大眾意義的流動性和它與文學的關聯入手,從整體上對中國現代文學主流的“走向大眾”作初步的分析判斷。1
關于基于想象的敘述——論海外學者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反思
三、王德威:“晚清現代性”文學史思路 王德威最見功力,也是反響最大的一本學術著作是《被壓抑的現代性》。在這本書中,雖然王德威自己反復強調‘我無意夸大晚清小說的現代性”也“無意貶抑‘五四’文學”,“更不欲‘顛覆’已建立的傳統,把中國現代文學的源頭界定在他處”,但同時他又說“以往現代與古典中國文學的分界必須重劃。我以為,晚清,而不是‘五四’,才能代表現代中國文學興起的最重要階段。”可見,王德威與夏志清一樣,也是有一種重構文學史的理想與沖動的。只不過夏志清立足于英美大傳統,更多地將他的關注目光朝向“五四”新文學的“世界向度”,而王德威則將眼光投向歷史,強調“五四”新文學的“傳統向度”——晚清文學。全書以晚清小說的四個文類(狹邪小說、狹義公案小說、譴責小說、科幻小說)為例,論述了其眾聲喧嘩,嘉年華式的現代性特征?!蔼M邪小說”寓教于惡,在開拓中國情欲主體想象上,影響深遠;俠義公案小說則暗暗重塑傳統對法律正義與詩學正義的論述;譴責小說以一種嘉年華會狂歡式的舉措,彈冠相慶那些本該譴責的,并影響了老舍,張天翼,錢鐘書等后代作家;科幻小說家通過他們的作品展開對傳統和西方的“知識”和”真理”的論
關于中國現代文學歷史的海外形態
摘 要: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是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重要成果,為20世紀80年代的大陸現代文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坐標和參照。以《中國現代小說史》為研究對象,可以從現代小說史的文學史形象,海外漢學研究內部的差異性以及文學史研究的意識形態性幾個向度,梳理出海外漢學研究的內在特質以及文學史研究無法回避的“權力”痕跡。關鍵詞:漢學;《中國現代小說史》;文學史研究海外的中國學研究一般被稱為“漢學”,這些經過異質文化加工的研究呈現出中國文化的外國化和外國文化的中國化雙重特征。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為80年代大陸知識界的現代文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坐標和文學參照。一 《中國現代小說史》的文學史形象“重寫文學史”是新時期現代文學研究的重要現象,施蟄存曾表示 “從來沒有想到寫文學史會成為一個問題。寫文學史,從來沒有‘專利權’……每一部都是獨立的著作,表現了作者自己的文學史觀,誰也不是對另一作者的‘重寫’”①。因此文學史似乎不必強調“重寫”,而僅僅是“另寫”,但是在80年代的 “重寫”潮流中,無論是具體的重寫操作者,還是首發先聲的倡導者,都
關于談古代文獻學與現代文學史料的整理
如小說,一直到1957年《廢名小說選》,一律逐字通校;身后亦即八九十年代以來出現的版本因作者所未見,僅供參校?!盵6]這樣一來,整理所耗費的精力,自然是非常巨大的,“以廢名區區二百萬字平生所作,有限的版次,工作量之大依然讓人不堪回首,如《桃園》一集,報刊版加四個成集版,就需校閱五次,逐條撰寫校注。”[6]而且,王風綜合運用了對校、他校、本校、理校四種方法,完全是“樸學”做派。金宏宇的博士論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名著版本校評》(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選取了《倪煥之》、《家》、《子夜》、《駱駝祥子》、《圍城》、《桑干河上》(后更名為《太陽照在桑干河上》)、《青春之歌》、《創業史》等八部現代長篇小說名著,將它們的版本搜羅殆盡,全面匯校,并加以研究。以上這些研究成果,正是由于借鑒了古代文獻學的方法,才使得無論在史料的鉤沉上,還是在版本的??鄙?,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目前,這種“古典化”學風在現當代文學研究界已經漸成氣候,孫玉石先生把現代文學研究能否古典化,看成研究是否實現規范化的重要指標,并倡導學界形成一種重視史料、重視考據的學風,“不是一般的重視史料,就是真得要花工夫,來做一些
關于構建現代文學批評史新型寫作模式
摘要:歷史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對現代文學批評試圖做一番總結性的思考,重新進行歸納、估價這三十年的文學批評思想,大量批評史著作相繼出版。現通過比較幾本有代表性的批評史著作,試圖突顯各自的風貌特征和存在的缺憾;同時由此思考建立新型的批評史寫作模式。 關鍵詞:文學批評史寫作批評立場批評角度新型批評模式 白新文化運動以來,有關文學批評的作品愈來愈多,文學批評這一文體也漸趨發展成熟。文學批評,不僅僅是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和批評,在現代文學三十年里,他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可以說,是文學批評引導著主流文壇的走向。歷史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對現代文學批評試圖做一番總結性的思考,重新進行歸納、估價這三十年的義學批評思想,大量批評史著作相繼出版。 在學界影響較大的有:溫儒敏《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北京大學出版禮1993年版)、許道明《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新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周海波《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另外,筆者還對照參閱了美國學者夏志清著有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以便審視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對現代文學、現代文學批評
淺談理性的史詩——黑格爾與美國現代文學
論文關鍵詞:詩史理性崇高藝術終結關學嬗變論文摘要:美國現代文學在不斷克服“浪漫”型藝術的各種矛盾的同時,創造了不負黑格爾所望、無愧于時代、充滿生動活潑的理性和豐富現代性內涵的民族“史詩”。但其中發生了傳統關學向現代關學或稱“崇高”的轉換。這種克服和超越進一步導致了“崇高”的終結和純粹關的復歸,從而標志美洲“史詩”創作的終結。因此,美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說明“藝術的終結”是通過不斷克服“浪漫”型藝術自身矛盾而實現的關學嬗變。一美洲殖民地的早期移民靠墾荒和狩獵實踐他們社團休戚與共的神圣的“契約”。面臨生存的巨大考驗.清教理想曾是他們抗拒悠悠“洪荒”、冷漠且動輒嗔怒的自然和死亡的種種威脅的偉大力量。西方藝術作為基督教和帶著古希臘文化傳統的人文主義的融合的成果已經獲得合理性的證明。但在人類新的精神和自然的家園,因為清教徒對神的彼岸性的新的深刻洞見,似乎已無法表達自己的真理。正如藝術因其模仿性在柏拉圖的理想國里遭到貶低和審查一樣.藝術的自我領會性面對“人類新的希望”受到基督教啟示的真理令人尷尬的質疑,藝術不再獨立地與世界處于一種巨
簡述李歐梵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及其文學史意義
【論文關鍵詞】頹廢 現代性 范式 轉換【論文摘要】李歐梵發掘“頹廢”的現代美學和文化意義,建構起“頹廢”文學史,審視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性。這可視為8O、9O年代重寫文學史熱潮下的“現代性”研究的重要一元,促成了文學史研究范式由社會政治研究范式向文化現代化研究范式轉換,其中所折射出來的文學史研究的立場和標準問題,在當下學者對“重寫文學史”予以重新審視的思潮下,值得我們思考。8O年代后,“重寫文學史”思潮浮出水面,學者們試圖突破以往的文學史研究模式,尋找新的研究視覺和價值評論點,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做出新的解讀?!昂M鉂h學”尤其是李歐梵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現代性研究有力推動了現代文學史寫作的改觀,很多作家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價值和地位得到了重估。所謂“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就是由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的,至今仍在繼續的一個文學進程,一個由古代中國文學向現代中國文學轉變、過渡并最終完成的進程,一個中國文學走向并匯入“世界文學”總體格局的進程,一個在東西方文化的大撞擊、大交流中從文學方面(與政治、道德等諸多方面一道)形成現代民族意識(包括審美意識)的進程,一個通過語言
文學史上的失蹤者”:穆木天——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左翼文學論(一)
【原文出處】北華大學學報:社科版【原刊地名】吉林【原刊期號】200503【原刊頁號】11~16【分 類 號】J3【分 類 名】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復印期號】200601【作 者】陳方競【作者簡介】陳方競,汕頭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內容提要】穆木天思想和創作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現象,其核心體現了與“邊緣文化”相聯系的左翼文學的精神特征,與30年代左翼文學的靈魂——魯迅有著一致的精神趨向。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文學體現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先鋒性”,在這個問題上,穆木天的文藝思想既有重要的價值,又存在著局限性,這種局限是與他的“日本體驗”密切相關的?!菊?要 題】思潮與流派【關 鍵 詞】穆木天/左翼文學/魯迅/邊緣文化/先鋒性/日本體驗【正 文】一我與穆木天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不解之緣,近二十年未曾中斷,成為我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與穆木天的
從魯迅到巴金:新文學精神的接力與傳承——試論巴金在現代文學史上的意義
【原文出處】文藝報【原刊地名】京【原刊期號】20051025【原刊頁號】④【分 類 號】J3【分 類 名】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復印期號】200601【作 者】陳思和【摘 要 題】紀念巴金【正 文】幾年前,我曾應一家雜志之約寫過一篇《巴金的意義》,試圖從中國知識分子的角度來探討巴金先生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本文將換一個角度,從文學史的范圍來繼續探討這一問題。但這是一個比較難以把握的問題,因為巴金先生從未以一個作家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相反,他從青年時代開始就以社會革命家的事跡作為自己努力的目標,直到耄耋之年,依然認為自己的所有文學創作只是一種與讀者、與世界進行交流的特殊方法,文學并不是他的主要的職業。他自稱是個“業余”作家,希望自己能在文學以外對社會多作貢獻。那么,巴金在文學史上究竟有沒有意義呢?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來認識巴金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與貢獻?關于這個問題學術界是有所爭論的。我注意到,隨著巴金先生以百歲高齡辭世,很多媒體對此作采訪
文學史上的失蹤者”:穆木天——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左翼文學論
【內容提要】穆木天思想和創作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現象,其核心體現了與“邊緣文化”相聯系的左翼文學的精神特征,與30年代左翼文學的靈魂——魯迅有著一致的精神趨向。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文學體現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先鋒性”,在這個問題上,穆木天的文藝思想既有重要的價值,又存在著局限性,這種局限是與他的“日本體驗”密切相關的?!菊?要 題】思潮與流派【關 鍵 詞】穆木天/左翼文學/魯迅/邊緣文化/先鋒性/日本體驗【正 文】一我與穆木天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不解之緣,近二十年未曾中斷,成為我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與穆木天的相遇完全是偶然的。上世紀80年代初,我還在吉林師范學院工作。這時候我遇到了索榮昌老師,他是長我近二十歲的老教師。他最初開的課是“魯迅研究”,但我很快發現他實際上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對穆木天的作品和生平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上。他與穆木天“同鄉”,是吉林省伊通縣人,研究穆木天自然寄寓著那份別人不具備的“鄉情”。但我以為,當時在學術研究受“天時、地利”等諸多限制的情況下,他做出的這
中國現代文學史“作家作品中心論”批判
必須承認,作家作品是文學史中最重要的文學現象,也是最顯著的文學現象。就目前的世界性文學評價體系來說,是否具有偉大的作家和經典性的作品,一直是衡量一個民族或國家或時代的文學成績的最重要標準。客觀公正地說,文學流派、文學思潮、文學社團、文學批評、文學教育以及文學體制、文學傳媒等,其結果最終都要不同程度地體現在作家和作品上。文學思潮、文學流派、文學社團、文學傳媒、文學教育、文學批評的發達與繁榮本身并不能直接證明文學的發達與繁榮。同樣,文學體制的合理性也不能直接作為衡量文學成就的尺度,文學成就最終要歸結為作家和作品,要以作家的作品說話。但是,文學史不是文學成就史、文學結果史,文學史同時更是文學發展史、文學過程史。把中國現代文學史寫成中國現代文學作家和作品史,雖然突出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成就,并且非常有利于文學教育,但從文學的歷史過程來說,這是有明顯的缺陷和弊端的。它強調了“文學”但卻淡化了“史”。據黃修己先生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作家論型”模式是從1956年《中國文學史教學大綱》開始確立的,“《大綱》則創立了以作家為基本單位所構搭的體例,不妨稱之為‘作家論型’,即以文藝運動分割
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與現代文學學科的建立
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是195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現代文學史著作,通常已被看作是學科的奠基之作,但又是一部所謂“體制內”和“體制外”都有很多批評的著作。作者自己也說是“急就章”,“如尚有某種參考價值,其意義也不過如后人看‘唐人選唐詩’而已” ① 。然而這部帶專著性質的教材的寫作姿態、文學史觀念、內容結構及其出版后的遭遇,都和中國現代文學(現在一般稱“中國現當代文學”)這一學科的確立息息相關,值得在學科史上大書一筆。回顧與討論王瑤這部著作,并不限于評價這部書的成就與不足,我們更感興趣的,是以歷史同情的態度去觀察1950年代形成的文學史“生產模式”,這也許能引發對某些長期困擾現代文學史研究的根本性問題的思考?!啊妒犯濉番F象”與學術生產體制化在1950年代之前,中國現代文學(或 稱“新文學”)還未能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雖然從1920年代開始,就有許多關于新文學的評論與總結,甚至已經出版過多種相關的著作。1930年代之后,陸續有沈從文、朱自清 ② 等一些作家學者在大學開設新文學的課程,但仍然缺少系統性,不可能真正列入大學的教學體系,況且講課者也無意專門從事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與中國現代歷史研究的互動
首先解題。題中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指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題中的“中國現代歷史研究”則指對中國現代歷史的研究?!盎印保瑒t指兩種研究的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指兩種研究既相輔相成,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與中國現代歷史研究,不但是兩個各自獨立的學科,而且在大學里,分屬兩個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屬于中文系的學科,而中國現代歷史研究屬于歷史系的學科。如今,學科的設置越來越細化,同屬一系的學科之間,也往往壁壘森嚴,“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睂W科與學科之間是這樣,具體到研究者個體,通常的情形也是畫地為牢,嚴守自己的“專業”,不越雷池半步。在專業越來越細化的同時,是研究者“專業意識”的越來越強化。香港和臺灣大學里的情形我不太了解,但我知道在中國大陸的大學里,每一“專業”內又叢生出許多“方向”。我們慣常見到的是,一個研究者選擇本“專業”內的某個“方向”,年復一年地“做”著。非本“專業”甚至非本“方向”的書,不讀;非本“專業”甚至非本“方向”的事,不想。這樣“做”的結果,是學術之路越走越窄。至于屬于中文系的中國現代文學專業,與屬于歷史系的中國現代歷史專業,那就非
現代文學史上的失蹤者——以偽滿洲國文學何以進入文學史為例
【內容提要】 偽滿洲國文學進入文學史,不是因其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缺失的補充,而是緣于一方面其介入文學史將會重構文學史寫作的結構框架,從而重新評定異族侵略背景下的中國現代文學經驗;另一方面,其能夠提供經典文學史寫作的文學范例。在方法論的層次上,對偽滿洲國文學的整體性研究,將引導重新思考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對長遠的學科建設具有意義。 【關鍵詞】 中國現代文學偽滿洲國文學文學史文學事實一自上個世紀80年代“重寫文學史”的討論以來,關于“中國現代文學史怎么寫”的研究不斷深入,不斷有新的研究視野展開、新的研究線索呈現。其中既有文學觀念、闡釋概念層面上的更新,也有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多元,由此生發出不同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敘事模式。 一些學者試圖調整文學觀念、闡釋概念,重組中國現代文學史。例如有人提出中國現代文學有機整體觀,打通“近代文學”、“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的人為界限,把整個“20世紀”當作一個有機整體來把握,創建了“20世紀中國文學”這個概念。而“20世紀中國文學”概念的提出,解構了中國現代文學史構建民族國家神話的宏大敘事,解決了文學如何與政治
論翻譯文學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以五四時期為例
【內容提要】 五四時期對翻譯文學價值的認識趨于全面,不僅把它當作張望異域世界的窗口,而且視之為思想啟蒙的載體、精神溝通的橋梁、救治傳統文學觀念弊病的良藥、新文學建設的范型與別致的審美對象;翻譯文學的選擇,既切合新文化運動的時代要求,又對新文學有所增益;文學翻譯是眾多流派的共同行動,取得了巨大成就;翻譯文學產生了積極的思想啟蒙效應,極大地拓展了中國文學的表現空間和藝術天地,促成了白話文學語體的成熟,培養了作家,也哺育了讀者,在諸多層面上參與了中國現代文學建構乃至歷史進程。 一 問題的提出中國的翻譯文學,最早可以追溯至《左傳》等古典文獻里的零星記載。東漢開始的佛經翻譯,包含了豐富的文學內容,諸如《法華經》、《維摩詰經》、《盂蘭盆經》等堪稱佛教文學的代表作。近代翻譯文學開始把外國文學作為文學來翻譯,但是,存在著一些影響翻譯文學質量及其發展的問題,譬如:以“意譯”和譯述為主,其中根據譯者感情好惡、道德判斷及審美習慣而取舍、增添、發揮、誤譯、改譯、“中國化”(人名、地名、稱謂、典故等中國化,小說譯為章回體等)的現象相當嚴重;原著署名權沒有得到充分尊重,不少譯著不
從魯迅到巴金:新文學傳統在先鋒與大眾之間——試論巴金在現代文學史上的意義
【內容提要】 巴金與他前輩之間的精神繼承關系,最重要的標記還是體現在他的創作活動之上①。我們要問的是:巴金的創作活動,在哪些層面上繼承了魯迅的傳統?并且在新文學的發展中構成什么樣的意義?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在理論上先確認兩個前提:其一,我把現代文學的發展分成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常態的主流文學演變過程,指在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變動中造就的相應的文化演變,文學的變化也在其中之列,而市場與讀者,往往是社會與文學兩者之間互動的紐帶;第二個層面是指某些特殊時期出現的文學和文化的震蕩,這些震蕩與世界性潮流聯成一片,以先鋒的姿態出現,刺激、促進、推動了文學或文化的激變,它破除對傳統文化的迷信,鼓吹新的文化觀念和審美觀念,以徹底的批判精神宣告了現代知識分子的誕生,啟蒙是他們早期的旗幟,作為讀者群的主體市民階層和大眾市場,往往也成了他們所批判和剖析的對象。這兩種文學發展形態既對立又有聯系,甚至在一定環節下發生互相的轉化。其二,“五四”新文學從一開始就包孕著兩者互反的意向,當胡適提倡文學改良的“八不”、陳獨秀高標文學革命的“三大主義”的時候,他們確實是希望新的文學能延續傳統的文學主流自然變革而來,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關于“反懂”的討論及其理論反思
【內容提要】 “懂”是中國現代文學欣賞的基本方式。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對于文學的“反懂”或“非懂”問題的討論由李金發詩歌引發,進一步延及到小說,因而廢名小說的“晦澀”成為討論的焦點。1937年,《獨立評論》關于“看不懂”的一組通信,主要是從理論上討論“懂”與“反懂”或“非懂”的問題。而朱光潛、朱自清、沈從文等人關于“看不懂”的討論對“懂”及其深層的理性主義文學觀念構成了沖擊,但并未從根本上懷疑和否定理性主義。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發現了文學活動中廣泛存在的“反懂”和“非懂”現象,并對其類型、原因等進行了各種角度的探討與研究,但缺乏更深層的文學理念的追問?!娟P鍵詞】 中國現代文學/“懂”/“反懂”“五四”初期的新文學由于深受西方科學理性精神的影響,在文學閱讀和欣賞上主要體現為“懂”的方式。的確,“懂”是文學理論中一個最基本的問題。讀完一個作品之后,我們最容易問的問題就是:是否讀懂了?如果沒有讀懂,是哪里沒有讀懂?為什么會讀不懂?是作品的問題,還是我們的問題?更進一步,如何定義“懂”?怎么才叫“讀懂”了?對于文學欣賞來說,“懂”是否就意味著“欣賞”?不懂是否也可以欣
“重寫文學史”的終結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轉型
劉再復在世紀之交批評張愛玲的創作和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的論文中寫道: “80年代,大陸一群思想者與學人從‘文化大革命’的巨大歷史教訓中得到教育,知道 放下政治斗爭留下的包袱與敵意是何等重要,換句話說,批評應當揚棄任何敵意,而懷 著敬意與愛意。對任何作家,不管他過去選擇何種政治立場,都可以批評,但這種批評 應當是同情的,理解的,審美的。80年代的這種思路,到了90年代,似乎又中斷了。大 陸有些作家學人,刻意貶低魯迅,把左翼文學和工農兵文學說得一錢不值,與此同時, 又刻意制造另一些非左翼作家的神話,這在思維方式上又回到兩極擺動的簡單化評論。 現在真需要對90年代大陸的文學批評與文學史寫作有個批評性的回顧?!?注:劉再復 :《評張愛玲的小說與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見李陀、陳燕谷主編《視界》, 第7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作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學的弄潮兒,劉再復 的這一反思具有重要的意義。盡管劉再復對于80年代“審美主義”和“純文學”的觀念 仍然深信不疑,但是他對于90年代文學史寫作所表達的不滿及其提出的問題卻值得思索 。由劉再復通過對張愛玲的創作和夏志清
以理性點亮歷史——黃修己現代文學研究述略
【內容提要】以理性點亮歷史,奉行“論從史出”的治學理路和方法,注重實證,求實創新,是黃修己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品格和特征。從趙樹理研究到文學史編纂,再進而轉入學科史研究,顯示了文學史家黃修己抓住機遇、迎難拓進的學術歷程。他在這些領域所貢獻的,不僅是學術創新的成果,而且是具有方法論啟示意義的研究范型。【摘 要 題】文學史研究【關 鍵 詞】黃修己/作家傳論/文學史/學術史/方法論【正 文】中國現代文學學科創建以來,已經有三、四代學人奮斗不息,推動著它的發展。王瑤等作為學科開創者是第一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成長的為學科第二代學人。這一代的特點,正如許志英先生評論黃修己的《中國現代文學簡史》時用的標題——“繼往開來”。當他們成長的時候,正當共和國初建,國家蒸蒸日上,他們絕對沒有想到后來發生的巨變。當他們能夠“睜開眼睛看世界”時,已經是人到中年了。這時他們要改造甚至否定原先的思路,從頭學習,談何容易,其中可能還包含著痛苦的思想斗爭。但這痛苦,可能就是機遇。在第二代學人中有的抓住機遇,迎難而上,在一點一滴的進步中創造自己的新成績,享受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施蟄存——為紀念施蟄存誕辰一百周年而作
【內容提要】施蟄存近一個世紀的生命歷程,正是中國現代文學一個世紀的歷程,施蟄存不僅是中國現代文學發生、發展和演變的見證人,而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發生、發展和演變的實踐者和創造者,他的“獨辟蹊徑”的現代主義文學創作,創造了一支中國的現代派,使中國現代文學走出了現實主義一統天下的格局,從而形成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三足鼎立的局面。施蟄存長達六十年、近一千萬字的外國文學翻譯,不僅僅使他的現代主義創作有了廣泛借鑒和參照,更重要的是,使整個中國現代文學有了借鑒和參照,對世界文學進入中國、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及中西文化的交流與溝通立下了汗馬功勞。施蟄存主編的《現代》雜志,也因為它的兼收并蓄和開放現代而成為中國現代雜志之最。【摘 要 題】作家作品研究【正 文】 今年12月3日是施蟄存誕辰一百周年的紀念日,施蟄存在誕辰98年的時候匆匆的離我們而去。留下整整一年的時間給我們思考。施蟄存近一個世紀的生命歷程,正是中國現代文學一個世紀的歷程,施蟄存不僅是中國現代文學發生、發展和演變的見證人,而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發生、發展和演變的實踐者和創造者,他的現代主義文學創作和對現代派文